滴滴为什么突然被下架真实原因 滴滴为什么一夜之间下架了

最近这两天,被各种霸榜和热搜的,一个是滴滴,一个是林生斌。这俩事件有啥关联?看似没有,但他们的触发逻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选择了6月30日发声。这有啥特别的?因为当事人都明白自己要扔出去一颗大雷,那这颗雷理论上啥时候扔出去最安全,就是在7月1日前。因为还是理论上,7月1日这几天,天大的事儿也会“有人”给按下去。

滴滴为什么突然被下架

这两天,滴滴先是被限制新用户注册,进而APP被下架。根据官方通告,一切都还在调查之中,但网络上各种传言已经满天飞了,越传越可怕。紧接着,7月5号,又有三家公司“BOSS直聘”、“运满满”、“货车帮”被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司启动网络安全审查。

那到底是咋回事儿,是不是像网上说的那样呢?有没有一种感觉,经历了太多类似的事儿之后,我们应该明白,这种情况下人云亦云很可能被打脸。那么作为吃瓜群众,我们该怎么尽量客观地吃这个瓜呢?就从事实出发,尽量避免无事实依据的网传信息。比如,这一些列操作,从时间轴上来看,还是有迹可寻的。

6月30号,滴滴在美国低调上市,股票代码为(DIDI),上市首日股价直升27%,市值突破800亿美元估值,但收盘时回落至1%,可以说是表现中规中矩。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么大一个事,竟然进行得悄无声息,上市之前竟然没有任何风声。

7月1号,这是中国百年以来最重要的时期,不宜生事。所以不单是滴滴选择在6月30号上市,就连之前保姆纵火案四年以来立下深情人设的林生斌也选择在6月30号这一天宣布开启新的人生,都是有原因的,就是他们笃定了7月1号什么事都不会上热搜,也就不会被关注,只不过他们都没想到结局竟是这样。

不过,对于网上传的滴滴为了上市出卖用户或道路数据,肯定是言过其实了。它不会为了上市(即使被投资人逼上绝路),也不太可能拿身家性命去赌,从滴滴自身的利益关系来讲,也不太可能去做这种事儿。

所以,滴滴被下架,应该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滴滴被下架的内因推测

先来说滴滴为什么急着去美国上市。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受到了资本的压力。

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滴滴分别净亏损149.79亿元、97.33亿元及106.08亿元,亏损压力巨大。从目前形势看来,滴滴还要继续亏损下去,盈利遥遥无期。

根据滴滴披露的数据,2020年,滴滴网约车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总额的79.1%。剩下的20.9%中,乘客补贴优惠为10.9%;企业经营成本(技术研发、服务器、安全保障、客服、人力、线下运营等)及纳税和支付手续费等为6.9%;网约车业务利润率为3.1%。

现在制造业的利润率一般在5%-7%之间,滴滴这利润率甚至比制造业还要低。

而亏损,就意味着要继续烧钱。而滴滴的投资人已经越来越没有耐心等待滴滴成长了,所以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希望滴滴早日上市,从而可以套现离场。

所谓施加的压力,其实就是威胁不再继续投钱。也就是说,算我倒霉,前面投的钱就当打水漂了,但后续我也不想继续投钱了。做生意的人都知道,最怕的就是资金链断裂,一旦资金链断裂造成挤兑,那几乎只有破产一途。

当然了,如果滴滴还签了什么对赌协议的话,那受到的资本压力也更大。

所以,迫于压力,滴滴只能尽快寻求上市。很多人问,为什么要在美国上市,这里只简单提一个点,就是从上市要面临的审查难度来看(难度由高到低):a股>港股>美股。

为了能上市融到更多的钱,滴滴甚至把消费者支付的全部金额都计入了营业收入,比如滴滴的一个打车订单如果是100块钱,有79块是给司机的,只有21块算是滴滴公司的实际营收。但是滴滴为了让账面更好看,直接把100块钱都算在了营收里。

滴滴急着赴美上市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美联储释放的加息预期。

过去近两年的新冠疫情,美联储为了渡过难关无限QE放水,导致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已经开始影响美国了,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美国近期的CPI急速上涨,房地产市场也涨势明显。

现在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已经准备着加息了,至于什么时候加息还不知道,所以滴滴必须尽量在美联储宣布加息之前上市,这才能融到更多的钱。

有的朋友可能不理解加息跟这有啥关联,简单说,就是美联储是银行,还是发行美元的中央银行,如果加息,也就是说存银行的利息增加了,大家就会把放在股市、房市等的钱拿出来存到银行去吃利息,毕竟股市这些地方有风险,很有可能一着不慎就血本无归了,还是存银行又有利息又安全。

可以预见的是,一旦美联储宣布加息,高风险的股市里的钱会大量流到低风险的银行去。如果美联储加息以后滴滴才上市,就不能融到多少钱。美联储随时都可能宣布加息,所以这也是滴滴急着上市的原因之一。

再聊聊,滴滴为什么被下架

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国家对数据安全的考虑,尤其是出行这种关系到大众生活,甚至可以推测出更深层更敏感信息的数据。

这些数据看着平淡无奇,但是在专业的人眼里,就是一个宝库,能够挖掘出非常重要的信息出来。比如之前滴滴就发布过一个文章,根据国家各个部门各个时间段的打车信息,就能反推出这些个部门的加班情况,再结合一些相关的政策发布情况,甚至能预测下一阶段的政策走向。还有,可以根据打车人上下车的地点,得出国家部门工作人员的居住地址,进而可能产生不好的结果。

再比如,如果某个区域很少有车经过,经停的大多都是一些国家安全部门人员,那么这个区域很有可能属于敏感区域。如果这样的信息被泄露出去,就会增加潜在的风险。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已经逐渐成了第一生产力,谁能拥有大数据,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滴滴现在应该是没有敏感数据的泄密,但是随着中美竞争进入白热化,这些赴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本质上是大数据公司)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人质”,陷入两难局面,要么受到强力打压,要么把核心数据交出去作为投名状(参考去年的 tiktok 事件)。

所以,这次滴滴事件,还有其他几家互联网数据公司被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直接原因是国家对数据安全的考虑,本质原因还是在即将进入大数据时代的未雨绸缪。可以预见的是,后续有关网络数据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大概率都会有国家的更强力的监管。

最后,说点关于滴滴的题外话

上面也提到了,滴滴事件可能是数据安全层面的原因,那么就跟大家说个我亲身经历的事儿,一起聊聊滴滴这类公司都是怎么运用数据的,都能做哪些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事儿。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大数据杀熟这个词儿,说个典型的案例,滴滴。正好今天滴滴也是被点名批评、下架了,虽然没有指明具体原因,但是业内人士多少还是明点就里的,我就借这事儿简单跟大家说说滴滴们的一些常用“套路”。

前几天用花小猪打车然后跟司机闲聊,从花小猪聊到了滴滴,主要聊了两个话题:一是这位司机没有滴滴的资质,所以给他引到了花小猪平台,而且他还被罚过,只不过可以通过某种操作最后由滴滴报销。二是他跟我聊了下,像他这种专职司机,派单的活儿是越来越不好做了,主要原因就是平台的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这个词儿不好理解,但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如果你玩过消消乐,一开始玩的时候会不时地给你出现各种连消的小动物,但当你玩了一段时间后,你越是连着几天玩会发现几乎很难再出现炸弹或连消之类的小动物了,可是呢,你停几天再玩,会发现那些东西突然又出现了。这就是大数据杀熟的一种运用方式,是不是理解一些了。

然后我们在看,滴滴是怎么sha司机的。

平台会根据数据,判断每个司机是不是“离不开这个系统”,就是说假如你每天上12个小时以上的班,一直在接单干活,中间没有长时间的间隔,那系统会给这类司机打个标签,他们属于除了当专车司机没有其他工作的人群,慢慢的系统会把难做的单优先派给这类人。而如果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系统会判定网约车对你来说可能是副业,那它会担心你流失掉了,所以每次对这类人都会指派一些相对较好的单。

以上,就是关于滴滴们,对于大数据分析的一些分析和分享。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互联网产品,对于大数据,对于用户运营等等相关的信息,那么强烈推荐以下网飞出品的视频,里面通过对一些产品的解析,算是比较客观详细地分析了互联网产品的一些算法、运营等设计思路,也可以说是对人性的一种解析和利用。

Netflix网飞出品,互联网是如何把用户变成商品的(高清中字)。

(1)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