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茶馆》走进北大,为学子们带来一场京味儿文化盛宴

后台探秘聊感受 “京味儿”文化引关注

北京曲剧《茶馆》走进北大 为学子们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四九城儿,闻名的裕泰老茶馆儿,大方桌儿宽条凳,烫金的对联儿,铜板壶细盖碗儿,小叶儿香片儿,侃西山道北海,取乐消闲儿。”12月3日晚,北京曲剧《茶馆》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为北大学子带来了一场京味儿文化盛宴。演出开始前,北京大学曲艺协会、北京大学学生京昆社的几位同学探班后台并与剧中演员交流,近距离感受了浓浓京味的曲剧艺术。本次活动也是“‘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文艺行之“戏聚高校 佳作有约”系列活动之一。

“演出最后一幕的鹦哥调时有什么感受?”、“剧里很多曲牌听起来很新,是新创作的吗?”“曲剧《茶馆》与话剧《茶馆》有哪些区别?”……演出开始前,来自北京大学曲艺协会和学生京昆社的几位同学组成“观剧团”,一起探秘后台,了解演员们如何化妆、对戏、走场、彩排,同学们也把积攒了很久的问题一股脑儿地问了出来。随后,几位同学又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上舞台,以另一种视角感受曲剧艺术。“原来《茶馆》中‘戏份’最重的盖碗是纸做的!”看到实物道具,同学们不禁发出惊呼。北京曲剧团演员队队长赵浩博介绍,和盖碗一样,很多小道具都是当年老师傅们手工制作的,虽然《茶馆》在各地演出了很多次、演员也换了好几拨,但这些道具却传承了下来,很多都用了二十几年。茶碗、烂肉面……,精致的道具与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一道构成了曲剧《茶馆》的经典。

北京大学中文系21级硕士研究生王羽端已经是第三次来看北京曲剧《茶馆》了,但与主创深度交流并探秘后台却是第一次,这让她这个“戏迷”激动不已。“以前都是台下看,这次走上舞台拥有了演员的视角。我还注意到道具里的账本写了好几页,这些细节让我既惊喜又感动。”

北京大学化学院23级研究生赵润涛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年会有包括曲剧在内的各种艺术门类到学校演出,这是他们接触艺术文化非常好的契机。此外,学校还会组织一些艺术讲座,北京曲剧团的老师也曾来到北大,为同学们打开了中华传统艺术之门。

在《茶馆》中扮演秦仲义的演员李相岿表示,曲剧作为一个年轻的剧种,特别希望与年轻观众互动交流,也特别希望了解当下年轻人尤其是高校学子对这种艺术门类的见解,“随着时代变化,曲剧也在不断创新,我们也希望年轻观众多给我们提意见建议,帮我们不断调整改革。”李相岿说。

据了解,北京曲剧是北京唯一地方剧种,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而曲剧《茶馆》则改编自同名话剧,是北京曲剧团的经典剧目,自1998年创排以来就深受观众朋友的喜爱,至今已经演出百余场。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曲剧团与北京大学有着长期的合作,多年来推出经典北京曲剧《龙须沟》《北京人》及相关艺术课堂等活动,广受师生好评。而此次在讲堂上演的北京曲剧《茶馆》,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北京曲剧特有的说唱艺术手段、京味儿唱腔,进一步挖掘、呈现剧作深刻意蕴,于通俗化、大众化的曲剧形式中展现独特的文化品位。

(0)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