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啥只封了个伯 明朝开国六公二十八侯

公元1368年,经过十余年的南征北战,朱元璋终于扫除了各方割据势力,在应天府(现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称帝之后,于洪武三年大封有功之臣,总共封了六个公,二十八个侯,两个伯,徐达位于公爵之首,俸禄高达五千石,然而为大明江山做出卓越贡献的刘伯温却只得到了伯的封号,俸禄只有区区两百四十石,在所有被封赏的功臣中排名末尾。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刘伯温这样一位对大明王朝做出卓越贡献的功臣,为什么得不到高规格的封赏的深层次原因。

刘伯温画像

大明王朝的股肱之臣-刘伯温

刘伯温,现浙江温州人氏,天资聪明,从小饱读诗书,12岁时就考得秀才,被父老乡亲们称之为“神童”。

成年后的刘伯温开始步入仕途,入朝为官,刘伯温为人刚正不阿,体恤民情,因此备受老百姓赞誉。但是元朝末期政治腐败,刚正不阿的刘伯温在朝堂上处处树敌,一怒之下,愤而辞官。

辞官之后的刘伯温回到了家乡,因为元朝末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刘伯温就在家乡组织民兵自保。

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浙东之时,在朱元璋的盛情邀请下,决定出山,和他的好友宋濂,叶琛等人一起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得到这批浙东名儒非常高兴,特地建造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

朱元璋为宋濂,叶琛等人都安排了官职,唯独没有给刘伯温一官半职,而是把刘伯温留在身边,让他做自己的军师。

朱元璋画像

刘伯温来到朱元璋身边之时,在朱元璋的东面有盘踞在苏州的张士诚,在西面则是陈友谅的陈汉政权,刘伯温分析当前形势,为朱元璋制定了避免两线作战,逐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刘伯温认为张士诚贪图享乐,性格保守,是个“自守虏”,而陈友谅则是一个野性极大之人,对朱元璋的威胁最大。

刘伯温建议想要一统天下,则要先除掉陈友谅,如果先攻打陈友谅,张士诚不一定敢轻举妄动,但是如果先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定来犯。刘伯温的判断完全正确,在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两场大战,龙江战役和鄱阳湖战役之中,张士诚都未敢动分毫。

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领大军攻打朱元璋,轻松拿下太平之后,大军浩浩荡荡的向应天进发。面对来势汹汹的陈友谅大军,有人提议逃跑,有人提议投降。

刘伯温认为建议投降或逃跑的人该杀,面对陈友谅,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设伏龙江,击溃陈友谅。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让陈友谅的旧识康茂才写诈降书给陈友谅,陈友谅果然中计,在龙江大败,刘伯温在此战中功不可没。

陈友谅剧照

公元1363年,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的龙凤政权被元军击溃,小明王韩林儿等人溃逃到安丰,在安丰又遭到张士诚部队的围攻,于是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决定北上去解安丰之围,刘伯温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刘伯温认为,北上救安丰会导致应天兵力空虚,如果此时陈友谅率兵来袭,应天就会很危险。

尽管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建议,坚持北上,但是刘伯温对当时形势的判断相当准确。朱元璋率领大军北上解安丰之围后不久,陈友谅就率领大军来袭,如果没有朱文正等将领在洪都(现江西南昌)的英勇抵抗,阻挡陈友谅大军长达三个月之久,当时应天的守军根本没有办法抵挡陈友谅的60万大军。

朱元璋后期很多战役,刘伯温都有参与,并在其中出谋划策。对于朱元璋来说,刘伯温就是自己的张良,在民间也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对大明王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刘伯温剧照

刘伯温得不到重赏的原因

洪武三年,徐达率军北伐,大获全胜,朱元璋闻讯大喜,大军凯旋之后,朱元璋决定借此大封大明有功之臣。

这一次分封总共封了六个公,二十八个侯,两个伯,其中六个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以及卫国公邓愈,二十八个侯全部都是武将出身,两个伯分别是忠勤伯汪广洋,诚意伯刘伯温。

其中刘伯温所封的爵位最低,俸禄也仅仅只有两百四十石,只有大将军徐达的二十分之一不到,为何对大明王朝功勋如此卓越的人,所封的爵位却仅仅只是一个伯?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朱元璋剧照

首先,从朱元璋的分封来看,武将更受青睐。朱元璋分封的六个伯中只有李善长是文臣,其他的都是武将,二十八位侯也都是清一色的武将,这些武将都是为朱元璋开疆扩土之人,功劳极大,重赏武将也是明初的一大特色,而刘伯温是一个文臣,自然就得不到大的封赏了。

其次,从朱元璋分封的功臣籍贯来看,这些人大多来自淮西,也都是朱元璋的老乡,属于淮西集团,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代表人物,而刘伯温则来自浙东,是浙东集团的代表人物。

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建国之初,朱元璋甚至想把明朝国都建在他的老家凤阳,幸得刘伯温等人反对才作罢。刘伯温并非是朱元璋的老乡,从亲疏程度上来看,自然比不上一直跟着他的那些淮西老乡。

从跟随朱元璋的时间来看,在朱元璋攻打浙东时,刘伯温才出山投靠朱元璋,出山时间要比朱元璋的那群老乡们要晚上不少,这也是刘伯温在朱元璋心目中没有他的淮西老乡重要的原因之一。

刘伯温剧照

最后,朱元璋猜忌心很重,尽管刘伯温能力很强,但是朱元璋一直对刘伯温心存猜忌,并不完全信任。

刘伯温料事如神,事事都能想到朱元璋前面,这不得不让朱元璋感到害怕,从刘伯温晚年的结局,也大致能看出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这也是刘伯温封的爵位较低的原因。

结语

刘伯温是大明王朝的股肱之臣,可以说没有刘伯温就没有朱元璋的成功,但是在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时,刘伯温位列末等,这其中既有刘伯温并非是武将的缘故,更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并非完全信任刘伯温,亲疏程度没办法与他的淮西老乡相比。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0)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