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后为什么发展那么快 美国为什么发展这么迅速

起点:最初的十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

考古学家们认为:在冰河时期,白令海的水面降低,使白令海峡成为了一个陆桥。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便是一些跟随兽群跨越白令海峡来到北美洲的亚洲猎人,之后便在此定居并逐渐南移。

1492年,哥伦布在得到西班牙国王的资助后,带领三艘船拔锚起航,寻找抵达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而他带回发现新陆地和居民的消息轰动了整个欧洲。此后,欧洲各国纷纷来到美洲建立殖民地,其中就包括了英国。

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弗吉尼亚,此后至1733年,英国在北美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

这十三个殖民地就是之后美国独立时的十三个州。

以弱胜强,美国独立

为了争夺北美殖民地,英国和法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1763年,英国获得战争的胜利,得到了西班牙的佛罗里达和法国在北美洲的所有殖民地。

可是,为了弥补战争导致的庞大消耗,英国开始向北美殖民地增加赋税。这遭到了早已习惯自治的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

1775年4月,北美独立战争爆发;7月,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在经过十三个殖民地代表的通过后,正式发表。

该宣言成为美国立国的基石,其中这段气势磅礴的话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我们认为以下真理不证自明;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之间才组建政府,治人者的正当权利,来自被治者的同意。”

乔治·华盛顿带领的独立军兵力不足、装备落后,在独立战争初期屡战屡败。即便如此,华盛顿依然咬紧牙关,带领军队战斗到底。

最终,在法国海军的配合下,力挫英军,取得了独立战争的最终胜利。

1783年,英国与美国在法国巴黎签订合约,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立国基石:三权分立

两百多年来,美国从一个小小的英国殖民地一步步成长为超级强国,虽然历经坎坷,政治制度的生命力却经久不衰。

原因就在于两百多年前,美国国父们设计出来了一套“即使蠢材也能运作的制度”:《美国宪法》。

1787年夏,为了解决刚独立的美国十三个州一盘散沙的状态,美国国父们在费城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制宪会议。

他们本着“世间所有权利都应受到限制”的原则,设计出了一部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宪法。

而这部宪法的核心内容就是“三权分立”: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三个部门、三种权力彼此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

宪法得到各州的批准后,华盛顿被推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汉密尔顿出任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正是在汉密尔顿的引导下,美国走上了工业国家的道路。

此后,美国不断向西扩张,1800年,从法国拿破仑手中买下了整个路易斯安那地区;1818年,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佛罗里达;1848年,在美墨战争中获胜后,夺取了墨西哥一半以上领土。

在获得西南部广阔土地的同时,美国南北双方的矛盾开始被激化:北方主张在新州废除奴隶制度,南方主张在新州扩展奴隶制度。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如果不解决奴隶制这个问题,美国无法轻装上阵,大步向前。

南北战争:解决奴隶制毒瘤,轻装上阵

1860年,主张废奴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南方各州纷纷宣布退出联邦,成立新的国家“美利坚联盟国”,定都里士满,戴维斯任总统。

1861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爆发;1863年,林肯颁布《解放黑奴宣言》;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

这场内战,美国以死亡七十五万军人的代价,恢复了统一,除去了奴隶制毒瘤,从此轻装上阵。

林肯

一战:坐收渔利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进入重建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美国大步迈入工业化阶段,迅速成为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一直保持中立,不仅向交战双方提供军火,还对协约国进行贷款。乘着交战各国无暇顾及海上贸易的机会,美国将巴西的咖啡、墨西哥的石油和智利的锡矿等资源抓入手中。

直到1917年,德国海军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无论船只悬挂的是什么旗帜,只要在海上航行就有可能会被德军潜艇击沉。这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商业海运,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终于宣布美国参战。

美国参战后,开始大量建造驱逐舰,直到战争结束前,美国就先后派出了85艘驱逐舰作战,显示出了巨大的战争潜力。

在这场欧洲列强互撕的战争中,美国成了最后的赢家。一战结束后,美国由欠60亿美元的债务国一跃成为贷出100亿美元的债权国,成为一战后最富有的国家,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

大萧条:千百万美国人像畜生一样生活

一战结束后,由于多种大规模生产技术的结合,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使美国经济进入了黄金十年。

经济大繁荣,让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投机活动无处不在,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开始盛行。

1929年10月24日,史称“黑色星期四”,美股崩盘,此后,美国进入了持续四年的“大萧条”。

“大萧条”期间,美国有一万多家银行倒闭、近九万家企业破产、几十万人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几百万人在街头流浪。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宣誓就职美国总统,他实施的“百日新政”和各种救市计划,暂时稳住了美国经济,但真正将美国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的是“二战”。

二战:美国惊人的军工生产力,已注定了此战的结局

二战前期,美国依然保持中立,由于战争需求的刺激,美国国内过剩的生产力迅速被消化,出口不断增加。

1940年末,罗斯福总统推动国会通过了举世闻名的“租借法案”,让美国成为了盟国的“兵工厂”和“粮仓”。整个国家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各条生产线加班加点生产军需用品。

美国宣布参战后,军工生产约为德国与日本的总和,到了1944年,美国的军工生产已达到轴心国的两倍:平均每天生产120架飞机、70辆谢尔曼中型坦克,173天造一艘重型航母,78天造一艘轻型航母,42天造一艘护航航母,7天造一艘主力驱逐舰,3天造一艘护航驱逐舰。

从1940年到1945年,美国总共生产了30万架军用飞机、8.67万辆坦克、7.1万艘军舰。美国提供了盟国50%以上的军用物资。

可以说,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宣布参战时,此战的结局就已经注定。

冷战:苏联的解体,让美国人开始拥有制度自信

二战结束后,美苏在处理一系列战后问题上矛盾重重。

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公开攻击苏联在中欧、东欧等国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推波助澜,呼吁美国采取行动抑制苏联的扩张,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在经过四十多年的对抗后,1989年12月,美苏宣布冷战结束;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冷战虽然让人类数次在毁灭的边缘试探,但这一时期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阶段,不论是在科技上,还是人们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苏联的解体、冷战的胜利,让美国人对自己的制度优势更加坚信不疑。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强国。

顶级人才的涌入,自由创新的环境,撑起了这个世界头号强国

美国从不掩饰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自独立起,美国国父们就达成了一个共识:美国必须是全世界给人才最好条件的地方。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有生以来最引以为傲的事并不是成为了一国总统,而是成立了一所大学:弗吉尼亚大学

在纽约自由女神像下,刻着这样一首诗:

“都给我吧,把那些疲惫的人、穷困的人,渴望自由呼吸的芸芸众生,喧闹海边的可怜虫,都送到这里来,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人们。在金门之旁,我高举明灯。”

这句话虽然只适用于建国初期的美国,那时候任何人都可以到这块新大陆追逐自己的美国梦。但如今美国的大门依然敞开,只不过对象是人才和精英。

曾经,无数顶级大脑的涌入,撑起了美国的大国地位。

这些“大脑”中,最有名的便是爱因斯坦。为了躲避纳粹和法西斯的迫害,他只能远走他乡前往美国,但他选择去美国并不是因为钱。

聘请爱因斯坦的普林斯顿高校研究院,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揽入世界一流的学者,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经费,让他们不必受到日常琐事的束缚,想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完全自由,即使出不了研究成果也无所谓。

这样的学术研究环境,对所有的学者来说都是巨大的诱惑。

二战结束后,美国从德国运回了数千名科学家、工程师及其家属,他们让美国的科技在二战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今,虽然美国的制造业有所萎缩,但这只是中低端制造业外流,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在世界上仍是首屈一指的。

如今,世界上最好的、最权威的科研机构,基本上集中在美国,而这些科研机构在搞科研的同时也担负着教育任务。美国是世界上最优秀人才的集中地,相对应的,在这些科技人才的心中,美国是最适合搞科研的乐土。

(1)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