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3模拟10次失败是真的吗(8633模拟十次全部失败)

昨天看了《中国机长》,被机长刘长健的临危不乱、机组人员的专业尽责深深打动。他们和乘客一起创造了一个奇迹,灾难来自挡风玻璃破裂,导致舱内释压缺氧、驾驶舱温度下降至零下四十多度、副驾驶半个身子吸出窗外、仪表盘半数数据失效只能肉眼驾驶,一切好像都在往最坏的方向发展。但机组人员没有放弃,心理素质和技术都过硬的机长刘长健,关键时刻冲上来的第二机长梁栋,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乘务长毕男,生死面前还在安抚乘客的所有空姐,他们愣是没有犯任何错误,最终将机舱内119位乘客安全带回。

类似的危机在民航史上还发生过一次,1990年6月10日英国航空5390号班机,由伯明翰起飞前往西班牙马洛卡,飞行途中驾驶室中一块风挡玻璃突然飞脱,机长被吸出机外。后来副机师通过努力,将飞机安全降落于南安普敦。这次英航事件,到现在都被当作航空史上飞行员力挽狂澜的奇迹。但川航3u8633比英航5930当时的情况更加凶险。英航5399当时高度较低、速度较小;而川航3u8633此次高度达到9800米,压差非常大,驾驶舱温度极低,速度更是达到了800公里/小时(是不是没概念,相当于一秒出去222米)。据称事后,民航部门组织了十几次的模拟推演,模拟结果全部是机毁人亡。可以想象当时飞机上的乘客和机组人员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好在结果是好的,飞起安全降落在了成都。

电影结束不知有多少观众和我一样松了一口气,我们以为这场灾难终于过去了,这二百多人终于回归了正常的生活。然而观影结束后我又去搜了搜3u8633迫降后的消息,发现伤害并没有结束,有些伤害才刚刚开始。一位女士下飞机后就晕了过去,此后经常出现心慌悸动;有人在出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入睡,闭眼就是在飞机上;也有人从那以后再也没坐过飞机;甚至还有人出现幻觉等等,这些伤害正消无声息的折磨着当时飞机上的人,其实这一切症状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典型表现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一个人在经历、目睹或遭遇到涉及自身或他人的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心理障碍。简单地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就是人们对创伤性事件后的一种心理反应。就像川航3u8633的乘客,虽然已经安全着陆,但空中的那几十分钟创伤刺激,让他们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出现了不同的应激反应

很多人以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离我们普通人很远,只有那些经历过战争、死亡威胁的人才会出现,但报道称,50%以上的普通人一生中至少会有一次创伤暴露事件,而这些人中会有10%~2O%的人会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就是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常见,它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不是恐惧

很多人以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本质是恐惧,其实不然。恐惧是一种情绪,是一个人在感受到危险、威胁时的情绪体验,它的持续事件较短。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属于应激反应类,它一般会出现在经历更强威胁性的刺激事件后,病发于数天到6个月以内,并且会持续1个月以上。

从这角度来看,虽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深受恐惧的影响,但它并不等于恐惧,它是一种对更大威胁的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不是焦虑

也有人认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人经历巨大刺激后焦虑了,但事实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不是焦虑。焦虑其实也是一种情绪反应,它与恐惧的区别是恐惧更强烈持续时间更短,焦虑程度稍轻持续时间更长,这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持续较长时间有点吻合,但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调的是,经历创伤事件后产生的;而焦虑障碍是对日常生活事件(非威胁性刺激)出现焦虑反应前者属于应激相关障碍,后者属于焦虑障碍,不能混为一谈。

总的来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不是简单的恐惧、焦虑,而是人体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具有延迟性、持续性。

就比如,前段时间非常火的张扣扣复仇案,其实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一种极端表现,几十年来母亲遇害的画面总会闪现在他的脑海,强烈的应激刺激让他选择复仇。所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上面提到3u8633乘客出现了噩梦、失眠、警惕性增高等一系列症状,这正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特点。在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指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会较多出现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记忆,但同时又很难做到完整地、有条理地提取和回忆所发生的创伤性事件。

统计发现PTSD患者会有以下情况出现:

▼第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会延迟发生。从临床上来看PTSD一般都会从在一个潜伏期,短则数天,长则数月。对孩子而言这个潜伏期更不易察觉,家长则可以根据孩子是否经常做噩梦、出现退行、变得疏离、拒绝提起创伤事件等一些列情况做具体评估。

▼第二,出现闪回现象。所谓闪回,就是脑海中不由自主的出现关于创伤事件的可怕回忆。这种闪回想象很容易由相关的或类似的刺激而诱发。比如,3u8633上有乘客后来回忆,无论坐车、坐飞机只要出现较长时间颠簸,他就会变得异常紧张,当时在空中那几十分钟的感觉会立刻回来,心跳加速,四肢僵硬,呼吸困难,这正是“闪回”的症状表现。

▼第三,回避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刺激。前面提到有人从那次事件之后很害怕坐飞机,其实就是在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回避主要表现在,当事人拒绝谈论、接触、看到类似的情况和事件,否则会表现的焦虑、恐惧。比如有些人,在亲人逝去后久久不能释怀,不愿看亲人的遗物,不愿经过出事的地点或街道,不愿去人多的地方。

曾看过一个报道,上海有个小伙子12年几乎从未出门,吃饭靠外卖,交际靠网络,即使是生活必需品也只会在半夜出门去买,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男子年幼时亲眼目睹父亲因怀疑母亲外遇,而残忍将其杀害的全过程。所以他把自己关起来,回避别人或善意、或同情的眼光。

▼第四,过度警觉。很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患者,看似漠不关心,实则内心非常警觉。就像前面提到一遇到颠簸就心跳加速的乘客,平时坐车、坐飞机看似和常人无异,但只要稍有颠簸,他大脑中的弦就会开始紧绷,一旦颠簸较长时间,压力皮质醇和肾上腺激素就会迅速分泌,开始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四肢僵硬等现象。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十之八九就可能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此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指导了。

生活中,如果遇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该怎么办?

虽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需要进行专业心理指导、药物干预,但除了专业治疗,我们还是可以借鉴ACT接纳承诺疗法,为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ACT接纳承诺疗法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蒂文.海斯(Steven C.Hayes) 教授首创的新的心理治疗方法。

ACT不是三个单词,而是连起来读的一个词(action),它主要通过提高心理改变能力或坚持功能性行为,以达到目标的能力。在引导PTSD患者中,ACT可以分为:接纳、认知解离、以己为景、承诺行动、明确价值和活在当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接纳与活在当下:前面说了PTSD患者有回避创伤事件的习惯,就像上海12年未出家门的小伙子。帮助这些人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用接纳来代替回避,并通过使用正念和集中控制的练习帮助他们锻炼专注当下。

比如,可以试着让8633上出现幻觉的乘客,描述他所看到的幻觉。大脑科学研究者发现,当人通过语言描述大脑意识时会调用理性思维,而出现幻觉则调用的是感性思维,当理性思维调用的越多,感性思维就会对人的影响越小。直接描述幻觉,会让人们慢慢的放下恐惧,接纳出现在大脑中的幻觉,从而着眼现实。

▼第二步:认知解离:心理学家发现一般都会出现认知融合的现象,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也不例外。所谓“认知融合”是指,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会把一些自己的想法当成事件本身,比如他们会认为“坐飞机真的是糟糕透了!”“我要被毁了!”一定会发生,所以才会出现有过度警觉的症状。

帮助这类患者最好的办法是鼓励他们学会认知解离,让他们把思维内容与实际意义区分开,比如把“把坐飞机真是槽糕透了”转化为“我认为,坐飞机糟糕透了”。我们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不可能做到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让患者体验与思维的分离,从而达到认知解离。

▼第三步:明确价值,承诺行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会给人木然、淡漠的感觉,他们与人疏远、害怕与别人发生情感交流,宁可封闭自己。

帮助这类患者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明确价值、承诺行动。也就是找出他在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牵挂,找到他的价值,帮助他们行动起来重新找到生命的动力和意义。比如,《中国机长》中那位去西藏看望战友的老爷子,倘若他因此事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最好的做法就是让他知道,自己能为战友做一些事,比如帮战有寻找亲人、帮战友完成生前愿望等等,这都能让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总之,虽然英雄机组让所有人安全返航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如《中国机长》中刘机长的原型,川航刘传健机长采访时所说:“航医会对我们进行心理辅导,让我们达到健康的状态,不一定是身体上的健康,心理上的健康都是需要的。”3u8633上所有人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希望他们能再创一个奇迹,所有人恢复身心健康。

(0)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