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治安那么危险(美国的治安真的很差吗)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然而一场新冠疫情使世人看到美国原来也是有弱点的。在这场抗击新冠疫情的战争中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都成为了疫情集中爆发的国家。其实如果我们现在要制作一张全球犯罪率地图,那么美国同样会在这张地图上扮演一个相当扎眼的角色。事实上联合国是曾就世界各国的安全指数进行过排名的。

2019年中国在联合国对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安全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一。中国实际上已成为全球治安状况最好的国家,中国周边的韩国、日本、越南等国的治安状况也相对比较良好。在联合国对全球各大洲每10万人的命案发生率所进行的统计中美洲是16.3、非洲12.5、欧洲3、大洋洲3、亚洲2.9。中、日、韩、越、泰等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在安全指数上被评为优秀。

相比之下西欧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被评为好或很好,美国则被认定为不太好,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则被评为差、很差、相当差。从这一排名可以看出亚洲的案发率其实比欧美要低。如果考虑到不是印度等南亚国家拉低了亚洲治安的平均水平,那么亚洲命案发生率恐怕就不只比欧洲低0.1了。具体到国家层面而言:中国10万人的命案发生率为0.8,而美国的同类数据是3.9。

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美国的治安状况并不好。当然无论我们是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美国或是通过其他间接渠道了解美国都不可能真正完全了解美国的全貌。即使你有在美国生活的亲身经历也不过是了解的自己所居住生活的那个地区。我们一定要避免那种非黑即白的二分法:美国的治安差不差需要根据客观情况实际分析。美国的治安好还是差得看要和谁比。

如果非要和印度、阿富汗、拉美、非洲比,那么美国的治安状况还就真不算差了。在联合国的评级中美国的治安状况属于不太好,但还并没被归入到治安差的国家之中。事实上比美国治安状况糟糕的国家的确有很多:在印度平均每3分钟就会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钟就会发生一起强奸案。2002年到2017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一共有3.8万人死于各种与暴力相关的事件。

墨西哥毒贩甚至在2013年刺杀了海军中将卡洛斯。位于美洲咽喉地带的洪都拉斯历来都是毒贩的集中营,因此洪都拉斯的社会治安状况相当糟糕。那么洪都拉斯的社会治安究竟有多糟呢?事实上这个国家拥有全球最高的谋杀率和常年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在洪都拉斯平均每天有16人死于各种街头暴力,每年有数千人惨死街头,因此被誉为全世界最危险的国家。

包括洪都拉斯在内的中美洲人口不足全世界8%,但是凶杀案总数却占到了全球的42%。在治安问题上如果非要比烂,那么美国还真不是最烂。话说回来这种事不该是和好的比吗?美国的治安状况的确不像有些自媒体文章所渲染的那样是全球最差的,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国的治安状况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算好: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犯罪率几乎是最高的,即使与发展中国家比起来也远远低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2017年9月美国联邦调查局发布的《2016年美国犯罪报告》显示:2016年美国共发生暴力犯罪约120万起;平均每十万居民中发生386.3起。2016年美国的严重暴力伤害案比起2015年增加了5.1%,谋杀案增加了8.6%,强奸案增加了4.9%。2016年美国执法部门共实施10662252次逮捕(这还不包括违反交通规则的逮捕),平均每十万居民中有3298.5人被逮捕。

2017年美国共发生枪击事件60091起,共造成15182人死亡、30619人受伤,其中大规模枪击事件338起。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人以及美国华人都忙着囤积粮食等生活物资,然而美国白人却在忙着囤枪。这实际上从侧面反映出美国社会治安的恶劣。美国的治安状况为什么会如此恶劣呢?这其实和美国的社会环境有关。东方人从骨子里是集群主义者,而西方人从骨子里是个人主义者。

因此东方国家在社会基层治理上有着比西方国家更强的动员能力。这种基层治理能力同样对社会治安状况有着莫大的影响。中国大陆有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单位;中国台湾有乡、里、邻等基层组织单位;日本有市、町、村等基层组织单位……这些基层单位在抗击疫情时就变成了最重要的执行单位:追踪疫情源头、家家户户联系、发放抗疫物资、上报流动信息……

这种强大的基层治理能力同样使国家具备对各种犯罪强大的预防和打击能力。如今我国的治安是全覆盖的:监控系统不仅遍布城市各个角落,而且就连偏远的乡村也装上了监控,从而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天网”。中国在天网监控中最先应用人脸识别科技。目前中国在智能安防系统的建设上已领先美国、欧洲、日韩等发达国家。人脸识别科技的普及将使在逃罪犯、暴恐分子、拐卖儿童犯罪无所遁形。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由于政府在基层治理方面的缺位实际上就为各种暴力犯罪组织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像西方国家所存在的黑手党这样的有组织暴力犯罪集团在中国是缺乏生存土壤的。在中国的体制下并不存在有组织的黑社会:中国客观上存在以少数腐败官员的黑恶势力,然而只要作为保护伞的官员一倒就会导致整个组织灰飞烟灭。中国并不存在像黑手党这样的有组织暴力犯罪集团。

黑社会要长期生存一定是需要社会环境土壤的,然而中国并不存在这种孕育黑社会组织的社会土壤。中国周边的日、韩等国尽管存在黑帮组织,但也都不敢像欧美国家的犯罪集团那么猖獗。在18世纪的移民浪潮中来自欧洲黑手党开始涌入美国。如今黑手党已活动于美国各地,操纵美国的赌博业、色情行业及贩卖毒品、走私军火,从事绑票、杀人、抢劫等职业性的犯罪活动。

这也就不难解释西方国家的犯罪率为何高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然而美国的犯罪率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按说西欧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历史人文环境和美国也差不多啊,按说这些国家的基层管理能力也不见得就比美国好,那么美国怎么就成了发达国家中治安状况最差的国家呢?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美国允许私人持枪。如今美国的枪支暴力事件远超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

在美国年满18岁就可以购买长枪,年满21岁就可以购买手枪,而且买枪的程序也相当方便。在枪支泛滥的状态下罪犯可以从非法渠道获得枪支,所以这就迫使好人也必须持枪才能获得安全感。截至2020年9月美国人口约为3.32 亿,与此同时美国人拥有大约2.65亿支枪,这意味着几乎每个成年美国人平均至少有1支枪。2017年美国共发生枪击事件60091起,共造成15182人死亡、30619人受伤。

2018年全年美国共发生涉枪案件57103件,导致14717人死亡、28172人受伤。事实上除了美国之外俄罗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士、冰岛、丹麦、芬兰、意大利、荷兰、以色列等二十多个国家也都允许私人持枪,那么为什么偏偏美国就频繁发生枪击案呢?事实上日本、俄罗斯等国都采取了极为严格的控枪措施:在日本和俄罗斯要持有枪支必须取得持枪证,这就正如开车要先取得驾驶证一样。

在日本和俄罗斯取得持枪证必须参加课程学习并通过笔试和射击考核,同时还需要通过心理测试、药检和犯罪背景调查。枪支的情况和持枪人的情况都必须在警察局存档备案。并不是说只要取得了持枪证就可以一直持有枪支,因为日本和俄罗斯持枪证和驾驶证一样是需要年检的,如果年检不过关照样是有可能被吊销持枪证书的。在日本和俄罗斯持枪证年检所需花费的开支并不低。

因此在日本和俄罗斯真正持枪的人必然同时符合两个基本条件:首先一定是对枪支极为热爱的人;其次能够并愿意承担持枪证年检费用的人。1975年日本有大约51万人持枪,2010年下降至19万人左右;相比之下俄罗斯持有枪支的人数也只占不到总人数的三成。这显然与美国枪支泛滥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对枪支也有一套限制管理办法,然而美国的枪支管理和日本、俄罗斯存在本质的区别。

由于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所以各州在枪支管理上的制度也不尽相同:在公民个人所能持有的枪械型号、是否需要进行枪支登记等方面各州都有各自的规定,一般各州都适用的禁止性规定是:非法移民、有犯罪前科者、未成年人以及有精神智力障碍者禁止持枪,私人之间不可以进行跨州枪支交易而必须通过有执照的销售商进行。据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美国枪支管理与日本、俄罗斯所不同之处。

在日本和俄罗斯要持枪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然而在美国只要不涉及非法移民、有犯罪前科者、未成年人以及精神智力障碍等限制性规定都可以合法持枪,同时美国各州对枪支是否需要登记也存在各自不同的规定。日本和俄罗斯尽管并没全面禁止公民个人持枪,然而实际上持枪门槛设得相当高;相比之下在美国只要不涉及限制性规定的人都可以合法拥有枪支。

其他允许私人持枪的国家几乎都同俄罗斯、日本一样设置了较高的持枪门槛,所以这些国家的持枪人口比例同美国比起来都相当有限。目前全球范围内除了美国之外持枪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是德国:在德国合法持枪的公民达到了800万,这占到了德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相比之下美国的3.3亿人口中有5000万左右持枪,这占到了美国总人口的15%左右。

美国不仅在持枪人口比例上比位居全球第二的德国高出5个百分点,而且有一半以上的持枪者持有不止一条枪。2009年的美国公民持枪的数量达到了3亿多支,这几乎与美国当时的人口总数相当。美国尽管会对购枪者的背景进行调查,对枪支的类型和使用进行规定,甚至要求购置者登记记录备案,但在美国持枪并不需要经过任何考试:年满18岁就可以购买长枪,年满21岁就可以购买手枪,而且买枪的程序也相当方便。

美国的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人口多人种多实际上也就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所以移民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社会管理。种族结构的复杂性也催生了一些针对特定种族的暴力犯罪事件:长期以来美国白人和黑人之间积累了太多宿怨,随着越来越多的拉美裔人口涌入美国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治安形势。事实上涌入美国的移民中有一部分是涉及恐怖暴力犯罪、毒品犯罪等活动的非法移民。

特朗普执意要修建美墨边境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遏制非法移民从墨西哥涌入美国境内。非法移民进来后当地警察发现非法移民之中那些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的装备可能并不见得比自己差,而自己如果真开枪打死打伤了人又可能被控以种族歧视的罪名。久而久之警察也就懒得去管这些人了,这样一来就更助长了这些暴力犯罪团伙的气焰。美国的社会结构和我国不同——他们其实有着非常严格和明确的等级。

纽约、芝加哥、费城等大城市中高楼林立的金融商业中心和贫民窟可谓是泾渭分明,而后者往往是贩毒、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频发的地区。美国、印度、巴西等国的贫民窟简直就是城市的毒瘤、犯罪的温床。中国在客观上也是存在贫富差距的,然而富人与穷人生活的社区并不会如此泾渭分明。中国之所以能基本消灭这种集中分布的贫民窟现象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办法:控制增量、消除存量。

所谓控制增量是指我们的城市化是一种渐进式的过程:每年城市化率大致增加1.2%。这个指标意味着每年会吸纳1000万以上的农民。这个数量在中国经济保持7%左右的增长率的背景下是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的。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农民在进城后因找不到工作而无家可归的现象。消除存量就是旧城改造:近三年来中国政府完成了2000多万套棚户区改造。

相比之下美国其实是个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并存的国度:美国种族结构复杂、贫富差距较大,在治安上也是差距很大的。住在高档别墅中的富裕阶层的生活曲线和穷人是完全平行的,所以美国的治安状况还存在区域差异性:高档社区的治安状况一般相对良好,而种族、阶层结构复杂的社区就不容乐观了。在美国越是经济繁荣的地区,那么警察数量也会相应地越多。

美国房价不算很高,但每年都要交1%~3%的不动产税,而不动产税很大一部分是用来给警察发工资的。富人区房价高,所以交的不动产税多,那么养活的警察也就更多,与此同时有钱人也会自己花钱聘请保安,所以有钱人生活的高档社区的治安一般都差不到哪儿去。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全世界的富人都喜欢往美国跑,因为反正他们住的高档社区感受不到暴力犯罪活动。

洛杉矶的比弗利山庄、纽约的上东区、洛杉矶海岸线的海景房都是那些年收入几十万上百万乃至几百万美元的人才住得起。像这样的富人区有大片的单独别墅,警察基本上是随叫随到,所以富人区都是相当安全的。这里即使是晚上也可以自由跑步,不过富人区一般距离城市中心较远,所以出入都基本要开车。相比之下贫民区房价低,所以交的不动产税就少,那么所养活的警察数量也就很少。

贫民区的种族、阶层结构复杂:充斥大量的无业游民、瘾君子、流浪汉。在美国享受福利待遇的前提是按时纳税,而因破产、身残、失业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流浪则享受不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福利。美国政府对流浪汉的定义是“缺乏固定的、定期的和充足夜间住所的人”。美国官方所统计的符合这种标准的流浪汉有55.3万人,但美国民间的“无家可归者联盟”所统计的数字则高达350万人。

由于在大城市更容易得到富人施舍,所以美国的流浪汉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这些流浪汉中不乏瘾君子、精神病患、有犯罪前科的人员。这些人的存在实际上构成了社会治安的隐患,然而在这些人没确实的犯罪行为之前是不能驱赶的,因为流浪本身并不违反美国的法律。所以美国大城市的贫民区往往是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地方,而警察对贫民区的事也往往懒得去管。

久而久之美国大城市的贫民区就逐渐发展成为了滋生犯罪活动的天然土壤。在中国最常见的坏人是骗子、小偷,抢劫算是很严重的行为了,伤人、杀人的现象很少见;美国由于有组织的暴力犯罪团伙比较多,加之美国人几乎是全民持枪,所以一些整天无所事事、仇恨社会的无业游民、犯罪分子仅仅为发泄情绪就可能当街伤人。之前曾有美国媒体报道:两名美国黑人夜间驾车在城区穿梭时不断拿着手里的枪随意扫射。

如果不幸中枪只能自认倒霉,凶手能不能抓住是很难说的。这类事件一般都发生在大城市的贫民区。既然连这种当街开枪扫射的事都会不时发生,那么一般的小偷小摸现象就更是不胜枚举了。加州甚至由于盗窃案频发以及警力不足的原因直接对700美元以下的失窃案件不予立案。如果说富人区是美国的“第一世界”,贫民区是美国的“第三世界”,那么中产阶级社区则构成了美国的“第二世界”。

生活在中产阶级社区的人不像富人区那么财大气粗,也不像贫民区的人那样处于社会最底层。这里的人通过努力工作能保证每个月的房租交得起,也能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但如果丢了工作就会立马陷入困窘。这些中产阶级社区的治安状况基本介于富人区和贫民区之间:在这里前半夜基本可以出来活动,但切忌午夜之后一个人在外面闲逛,否则是真有可能会被抢的。

美国人的居住形式非常分散:城市周边往往有一个个的小镇子。美国乡镇的治安比起大城市相对更好:美国大城市的贫民区是三教九流鱼龙混杂,而乡村和小镇基本上没太多的流动人口。迄今为止美国的凶杀案主要发生在大城市,相比之下小镇很少有发生过杀人案的纪录。美国的小镇和中国的农村一样是一个主要由亲戚、乡邻组成的熟人社会,相比之下反而是大都市鱼龙混杂的社会氛围更容易诱发犯罪。

(1)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