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轨是什么意思啊(海子为什么卧轨 )

1989年3月26日,一个25岁的年轻人,带着4本书,穿着一身白衣,独自来到山海关龙家营附近的一段铁路上。他在这里足足徘徊了一整天,没人知道他要干什么,直到一列火车呼啸而过……

他叫査海生,也是我们熟知的海子

就在他卧轨自杀的前两天,才过完25岁生日,再往前两个月,他写了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很多人都说,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样的字句,似乎处处充满了乐观和希望,写出这样诗句的海子,怎么会以这样决绝的方式离开人世?

然而当海子去世后再来品味这首诗,你会发现,这样的”乐观”背后,其实是对现世的绝望,和对来世的期许。

海子的一生,短到几句话就可以说完,然而,细细揣摩这25年光阴,不难发现,他的成就以及他的悲剧,其实在性格里就注定了。

1

海子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是地地道道的穷苦人家的孩子,他是家里的老大,底下还有三个弟弟,和其他农村穷苦人家并无太大区别。

每次放学回家,海子都会帮家里做一些杂活。家里穷,为了省钱,他去学校都会从家里带一些咸菜和生米维持生活。

与家境截然相反,在学习上面, 海子却是一个极有天赋的人,是真正超越常人的天赋。

1979年,海子以37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这时候他才15岁。自然地,海子成为了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学生,1982年,海子开始了诗歌创作。

15岁的海子刚刚考入北大

也是在这一时期,海子与西川骆一禾结识,三人组成了”北大三剑客”,撑起了诗歌界的一片天。

从这一年到他自杀,短短六七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的诗歌作品达200万字,这样的年纪,这样的产量,是相当惊人的。

北大毕业后,海子成为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助教,这一年海子才19岁,是很多人才刚刚走入大学校门的年纪。

然而,伴随着海子的天赋异禀,他的内心,却极其敏感和脆弱。

或许是因为15岁就早早地步入大学,19岁就进入社会从业,海子心智还未曾完全成熟就一脚踏入复杂的坏境里,这让他在很多方面都颇感不适应。

2、人际交往的障碍

海子生前的好友西川就曾评论海子:”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不懂人情世故,性格又敏感固执,海子在政法大学工作后,实际上并不快乐。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海子几乎没有其他人那样正常的社交活动,除了和西川、骆一禾一起写诗,他基本上和与世隔绝无异。

在政法大学工作好几年,海子一般不参加学校和系里组织的会议和活动,因此,他的绩效工资及奖金等统统都被扣除了,每个月只能拿到基本工资。

而这些钱,他除了自己日常花消,还得供依然在乡下的弟弟们读书,以及接济父母的生活。

与精神上的充盈相比,海子的生活依然是贫困潦倒的。

贫困之下,海子的生命则更为单调和匮乏,这一点与他敏感脆弱的性格,显然构成了恶性循环。

海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连母亲都察觉到了。

海子对父母很孝顺,1987年,他把母亲从老家接到了北京小住,为了让母亲在北京能好好地过几天舒坦日子,海子特地从朋友那借了些钱打理母亲在北京的几十天生活。

虽然只短暂地住了几十天,但母亲很快就发现儿子处理不好同领导、同事们之间的关系。

有一次,海子带母亲去政法大学的操场上散步,遇到一位领导,领导主动向海子先打招呼,海子却只是轻声”嗯”了一声。母亲事后责怪他不该这样对待他人,然而海子的回答却是:

那个人虽然是领导,实际上肚子里的”墨水”并不多,没有必要去和他多讲话。

这样清高的态度,让母亲很是头疼,可是儿子性格已定,她已无力纠正和帮助儿子,只好任海子这样发展。

与世俗社会的格格不入,一方面成就了海子在诗歌上的创作,一方面,又给他树立了一座与社会融合的屏障,事实上,海子等同于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

3、无法接受失败

过于优秀的童年,蓬勃的创作热情,让海子的短暂的一生一直处在高处落不下来,以至于他几乎无法承担一点点外界的指责,以及生活上的挫折。

海子的作品,是在他死后逐渐引起轰动的,其实他在世的时候,对文学界来讲,他也只是一个诗坛新人而已。作为一个诗坛新人,被质疑自然是避免不了的。

然而偏偏海子对自己的作品格外在意。

有一次,海子参加了许多诗人组织的一场作品讨论会,会上,海子当众念了自己创作的两首诗,然而刚读完,有一个诗人就不留情面地调侃:

“海子,你是不是故意要让我们打瞌睡呢?”

这句话让本就敏感的海子受了很大的刺激。

还有一次,海子带着自己的诗去成都,希望得到同行前辈诗人的一些鼓励,但是没想到有个诗人不仅批评了他的作品,还撰文写”人类有一个但丁就够了”,这样的评价让海子无力承受,有一段时间心力交瘁,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创作才华。

除了作品遇到质疑,海子短暂人生中唯一一段感情经历,也并不美好。

海子有过一段短暂的初恋,对方是来自内蒙古的女孩,是他在政法大学教书时的学生,海子为她写了许多诗,但很快两人就分手了。

分手后,海子对女孩依然恋恋不忘,然而女孩却很决绝,他最后一次见到女孩时,女孩已经结婚了,而且对他很冷淡。

后来,海子把对女孩的思念,和想要而不得的痛苦都写进了诗歌里。

海子在去世之前,写了一首《四姐妹》,西川称,这首诗实际上是海子写给自己的四段恋情的,如果带着这样的设定去读这首诗,你会发现这首诗处处透漏着荒凉和绝望。

“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

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

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

空气中的一棵麦子,

高举到我的头顶,

我身在这荒凉的山冈,

怀念我空空的房间,落满灰尘。

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

有人评价海子纯粹,实际上,纯粹的另一面,其实是一颗脆弱的灵魂。

4、与现实巨大的落差

体制内的生活,平淡无味,处处充满规矩,这让海子这样的艺术创作者很不喜欢。海子也曾尝试过冲破牢笼,想要活的自由一些。然而现实的巨大落差,彻底击垮了海子。

1989年初,也就是海子生命的最后一年,海子回了趟老家。

然而,这趟归乡,带给海子更多的是失望。

那些年,改革开放,社会上涌动着下海潮。

在学校里波澜不惊的海子,随着社会上的热闹非凡,心也跟着活了起来。

就在回家前不久,海子和几个北大同学商量,相约一道”下海”,去海南办报纸。这样的想法让海子一时间充满向往。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一计划,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拒绝。

当海子把辞职去海南办报纸一事认真地和父亲提起时,父亲勃然大怒地骂了起来:”好好的铁饭碗不要,去海南做什么?”

可想而知,那个时候辞掉铁饭碗,是一个普通人家绝对不可能接受的事情,海子因为很孝顺,也就听了父亲的话,顺从地回到学校当老师了。

后来海子去世后,父亲对这件事颇为懊悔,他说如果当初同意了海子去海南,或许现在他还活着。

伴随着理想的阻隔、作品受到质疑、感情失败,接连的挫折,让海子不知道该怎样去化解。阴差阳错,他被两个人带着练起了气功,希望可以排遣自己内心的抑郁以及找回创作灵感。

气功走火入魔一说,不知真假,但从海子的去世前的几封遗书来看,他的死亡,与这一段经历也有很大关系,至少在某些时候,他产生了幻觉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

其中一封遗书是这样的写的:

“今晚,我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是常远和孙舸这两个道教巫徒使我耳朵里充满了幻听,大部分声音都是他俩的声音。他们大概在上个星期4那天就使我突然昏迷,弄开我的心眼,我的所谓”心眼通”和”天耳通”就是他们造成的。还是有关朋友告诉我,我也是这样感到的。他们想使我精神分裂,或自杀。今天晚上,他们对我幻听的折磨达到顶点。我的任何突然死亡或精神分裂或自杀,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一定要追究这两个人的刑事责任。”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海子的最后一封遗书,却言简意赅地否掉了前面的所有:

“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这几封遗书,很难判断哪些是在神志正常时写的,但大多数人认为,最后一封应该是回归了正常,而前几封,大概是产生了幻觉造成的。

因为海子死后,遗书里提到的两个人也受到了一番调查,后来证明与海子的死亡无关,被释放了。

但不管是不是气功所致,海子人生最后的抉择,依然是与真实的现实世界背道而驰。

海子身上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然而,作为一名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理想者,如果不能和现实妥协,那大概就只有死路一条,并且,他会认为这样的道路,才是最纯粹,最不被污染的一条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还有这样一句: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这句可以看出,海子把自己和身外的所有人强烈的划分开来。

别人需要的是灿烂的前程,而自己,只想要未尽的理想。

带着这样的信念,海子最终在25岁走上了不归路。

他的天赋和创作才能,值得我们学习,然而他的性情和归宿,却不由得让人悲悯和深思。

世俗社会与理想,并非决然对立,找到共存之道,才是为人一世的大智慧。

因此,海子的结局,在他将自己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思想世界时,就已经写好了答案。

(本文系原创,请勿以任何形式私自转载,违者必究)

蓝橙北调:美、爱、人生,讲述你爱看的故事。

如果你喜欢这篇故事,欢迎关注转发。

更多豪门秘闻《李嘉诚原配:庄月明的去世迷雾》、名人情感《“林黛玉”陈晓旭出家去世始末》、走心故事《她死后轰动上海滩,5名影迷跟着自杀,30万人送葬,12位大佬抬棺》、好看书评《为什么身边人都死了,福贵还能平静地活着?》在账号主页,欢迎关注。

(0)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