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导致的(工人下岗是谁造成的)

当下的时代复杂多变,我们身处其中,各种不确定因素都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尤其是赖以生活的工作和职业,近些年来,中年职业生存危机、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等等我们身边的现象此起彼伏,无论您是高层领导还是基层员工,您是否在某些时刻会想到,我这个工作能长久持续吗?未来会怎样,我会被淘汰吗?每月的开销减不了,一旦失业挣不上钱了该怎么办?各种不确定性让我们对未来不得不担忧、焦虑,现在人们身上的担子和压力真的很大。

那该怎样在变化的世界里让自己能把握住工作职业的主动呢?其实,历史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从中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那接下来我们就先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数千万人的下岗潮说起,“下岗”这个词的普及也是那时开始的,通过回顾分析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为我们的今后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很多朋友还记得,在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国有企业(含国营和集体所有制)几乎占据了国家经济的全部,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供给多少原料等等完全是按照国家的计划,企业并没自主权,也不负责销售和市场。企业职工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福利由国家全都包下,但个人对应的工资很低,虽然那时并不富裕,各种福利水平不高,但大家差别不大,等于就是端起了铁饭碗,倒也不用担心什么。

然而,经过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机制的弊端也在日益突显,劳动生产率低下、大锅饭、铁饭碗,干多干少一个样,严重制约了个人、企业的活力和进取精神,这不但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成为泡影,而且也无法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而财富积累是国家实力的基础,没有实力怎么会有国际竞争力、发言权?甚至都不会有你的生存空间。

围绕着如何破解这些难题,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一方面逐步引进外资、给乡村放权,逐步建立起国有企业之外的外资企业、乡镇企业等其他所有制企业;另一方面把重头放到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而改革的主线就是逐步加大企业的自主权,来提升企业活力、创造力和盈利能力,为达到这个目标,在之后十几年的时间里通过不断地摸索,进行了各种改革的措施,包括实施企业利润留成来鼓励企业多创利;落实经济责任制、奖勤罚懒;实施利润上缴改税收上缴、企业资金无偿拨款改为有偿银行贷款,引导企业独立经营;之后又落实了厂长负责制、承包制,来调动企业领导的积极性等等。

经过了系列的国企改革,也确实见到了成效,国有企业的生产力逐步提高,经营状况开始逐步向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显著得到了改善,吃的、穿的、用的比以前多了很多。然而,在此期间计划经济体制仍是大帽子,国企的经营者不必为最终的经营真的负责,这个弊端仍旧存在,经营好了,自己可以分一杯羹,亏损了,大不了换个地方,而且国有企业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这也就造成了不少企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而银行却因此积累了大量的坏账,那么接下来的就是90年代初的物价普遍性上涨、通货膨胀,此时的经济体制弊端已显露无遗。

而与此同时,外资企业、民营经济却越来越彰显出活力和生命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这也无形对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的改革产生了动力;再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显现,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此时已是必须的选项,加入WTO也迫切需要我们的经济体制,企业机制与国际接轨。种种的内外矛盾、机遇、挑战的堆积和集中,预示着一场大的转型变革即将到来。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最终在90年代初,国家决定全面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是企业的真正比拼,在竞争中,很多本身就已经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纷纷败下阵来,大量的国有企业倒闭、重组和兼并也就自然随之而来,而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不可避免的下岗,96、97年国营加集体所有制的职工总数约为1.4亿人,之后开始逐年降低,到2002年降到了8千万,5、6年的时间约6000万左右的职工离开了原来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为下岗。

大的变革总会让一部分人利益受损,当然也会让一部分人受益,而90年代的下岗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很特殊的,一是过去的国家包福利、低工资水平让很多家庭普遍储蓄不多;二是大家习惯了国企铁饭碗,对下岗失业基本没有什么概念,所以从物质到思想,普遍的应对和准备都是不足的,这也就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有一位朋友曾任一家规模不小国企的厂部办公室主任,这个职位虽然不是最核心管理层,但能接收到不少信息,工厂在一步步地变糟他是很清楚的,期间也有南方的乡镇企业老板找过他,让他召集一些技术人员加盟,但他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后来工厂很快倒闭,他和同在一家工厂的妻子同时下岗,家庭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作为一名40多岁的行政干部,再单枪匹马地去找工作,已经非常困难了。然而上有老、下有小,很快吃饭都快成问题了,曾经的国企中层干部,为了生活不得以夫妻俩摆小摊、帮别人搬家、收废品等等都干过,生活的压力和被抛弃的失落,让他从所未有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悲凉。

面对这波下岗潮,很多人被打下去了,但也有一部分人顺利转型,甚至还有极少部分人因此得利,有一位东北的国企里的高级焊工,在看到工厂一天天不行的时候,就开始下决心另谋出路,他主动写信给广东那边的民企,并附上了自己干的活的照片,很快他就得到好几家的积极回复,最后他选择的那家,人家开出了大几千块的工资,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这个工资水平足可以与现在的互联网公司中高层相媲美了。凭着自己的技术和责任心,他很快在广东站稳了脚跟,而且公司也因为他的技术贡献,产品上有了很大长进,后来他把自己的家人也接到了广东,并且又把他两个徒弟和徒弟家人一起带到广东,从此,在广东凭着自己的技术和手艺开始了新的生活。

作为我们一个个体,社会变化的趋势不会以我们个人的意愿改变的,趋势到来时再谈公平与不公平也没多大意义,但上面两个例子让我们也看到了面临社会变革,不同的准备和做法,会带来之后截然不同的命运。往往一次大的社会变革之前,会有持续很长的时间小的、局部的改变作为累积,关注、重视这些小的改变,往往就是我们看清未来的基础。当然,有了这个基础是前提,但要适应未来变化,自己还得有“资本和能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妨可以总结几点个人的“资本和能力”:

手里有资源的人:已有一定社会地位、财力、人力和支配资源能力,即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信息来源更多的人:而且善于学习和分析判断,能先人一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有社会始终需要的技能的人:比如厨师、理发师、建筑设计师等等

掌握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新技术、新技能的人

有敢于冒险和有勇气改变的人

以上这些点绝大部分都具备的人,很大可能就是能在社会变革中得利的,具备一部分的,相对可以顺利转型,而什么都不具备的,结局往往就是悲惨的。在总结完“资本和能力”,我们可以再引申一下,谈谈面对这么复杂和多变的当下和未来,我们的投资、创业、就业从大的方向上该如何把握呢?我个人的观点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东西,并把握住它们,比如:

人们的衣食住行总是需要的

人们总是希望更好的生活,不断能满足人更好的享受、更省时间、更低成本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总是有生命力的

我们国家人口结构中,未来几十年老年人的比例会越来越高的

经济的发展总是有周期性的,不会一直好,也不会一直坏,在波动中各种经济要素的供需会随着周期变化而变化

二是基于第一点的创新,新的科技肯定是创新手段之一,但创新并非只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领地,创新是创造和革新,两个概念并存,前者是创造新事物,后者是在已有的事物基础上优化,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改变,能解决存在的问题,让体验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就行,而且这类创新更多要依靠民间大众,也能给我们的创业、投资和就业带来更多机会。

以上我们首先探讨了发生在90年的下岗潮的整个过程,并由此引申出我们该如何看待社会的变革,该怎样在变革的浪潮中把握方向、做出准备,这样即使我们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但至少不被时代所抛弃。

对于这个话题,也非常希望您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

欢迎您关注我,谢谢!

(0)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