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是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恐怖的真实结局

血色山河,以史为鉴。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信大家都还记得,甚至有些朋友还能背下来,但是你却不知道桃花源记的另一个恐怖真相。这虽然是一篇我们初中就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当初也并没有想太多,但是如今细细品味之后,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其实这竟然是死后的世界。对于桃花源记来说,我们上学时候的官方给出的背景和解释是。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死伤无数。很多逃难到了南方。陶渊明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向往田园生活的文学家,对战争有自己的理解,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来描述枉死的百姓心中的不甘。

不过之后有一种解释是这样的:

其实太守派出去的军队找到了桃花源。他们屠杀了那里的人,掠夺了财富。由于这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所以在历史记载中,谎称没有找到桃花源。那个叫刘子骥的人为什么突然死?首先他刚准备前往就死了,说明有人注意到了他,马上派人下毒害死了刘子骥,让更多那些想揭穿这个秘密的人害怕。遂无问津者。所以作为好友的陶渊明也只能写一篇文章来怀念下。或者说是刘子骥,也找到了桃花源。只不过他看到的不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而是尸横遍野,炼狱一般的惨像。于是吓傻了,大伤元气。以至回家之后得病不治身亡。

近些年有了新的更恐怖的解释,再次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二。

要解释这种说法,先来说几点书中的异常的几点:

桃花源记文字间暗示的竟然是死后世界

文中暗藏了三条线索:

1、渔夫在里面遇到了桃花林,小溪的两旁只有桃花,桃花正在飘落,桃花有辟邪的功能,已经可以作为阴阳两界的屏障,桃花是在四月初的时候飘落的,就是在清明节前后,落英缤纷大概指的是漫天飞舞的纸钱。

线索二:村里纵横的小道连接到了每家门口,每家都拿出食物招待渔夫。(阡陌交通,……,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阡陌”有“通向坟墓的小路”之意;小路通往各家意在上供,“酒食”可能暗指祭品。(想来吃的还是秦朝时的祭品……)

线索三:南阳刘子骥听到这个故事,也去寻找,但没找到,病死了才把心愿了结。意思就是死后才能找到桃花源。(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中的线索

1.“屋舍俨然”:在古代,战乱频繁,乡下的房屋不太可能整齐规划,所以屋舍俨然的情况是不太可能的。而在中国,死者为大,所以一般坟地都会整齐规划,以表对死者的敬意。

2.“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开始很狭窄,行走几十步才宽敞,这很符合坟墓的构造,所以桃花源很有可能是个墓地。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木辟邪大家都是知道的,用桃花林把桃花源围起来,可能就是为了隔绝阴阳两地。

4.“阡陌交通”:“阡”有一种意思是“通往坟墓的道路”,而“陌”有一种意思是用于旧时祭奠所烧的纸钱。“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关汉卿《窦娥冤》陌钱就是纸钱的意思。

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渔人出去后,即使做了标记也找不到,可能是桃花源里的人其实就是死人,死人的地方活人怎么能找到。

桃花源记脉络整合还原

把所有内容加起来看,仔细想一想,莫非这篇“桃花源记”隐藏很深的一个脑洞故事。正叙来看应该是这样:太守不知道从哪得到消息,听闻本地附近有古墓陪葬,于是想要寻到先秦墓穴之宝器,但不知道到底何处,于是派其麾下的一个谋臣术士化作渔夫,在民间多外出打鱼之人处打听相关消息秘闻,然后终于动身去寻到了所谓的“桃花源”,桃花源内其实就是一个四面环山的乱葬岗,或者是大墓陪葬者、匠人惨死之处。四面环山,阴气聚集,所以魂魄不散、又生出了瘴气。术士进入之后,中了瘴气被鬼魂迷惑,诱杀。可是术士心智比一般人坚定些,勉强抵挡,不知吃了多少污秽之物后,捡了条命回去报告太守,大墓位置找到了!太守非常激动,所以立马派人去跟着再回去找,欲将其中之宝尽收囊中。

但是,这个“渔人”术士,却自己也有私心,想独吞墓宝,所以留了很多心眼儿,故意做了一些假的路标,把太守和士兵绕的迷迷糊糊的(懂风水的术士,更是完全能做到这一点),导致本来只要逆着水源就能找到的“桃花源”位置变得扑朔迷离。一方面,“渔人术士”能交差,另一方面,也能增添恐怖神秘气息,让别人都不敢来找。自己有机会便做好准备后再去盗宝。

至于作为陶渊明亲戚的、有点名气的刘子骥为何高调宣布准备寻找“桃花源”找时就病死了,刚满20岁的雄心勃勃小伙子,看来和渔人术士脱不了干系,或许是“渔人术士”此时正在偷偷分批挖掘、运宝,若被刘子骥撞见或者发现其中玄机,以他的名气,或把事情捅到太守那儿去,或会闹得满城皆知,杀头重罪,所以不如先下手为强了。

(0)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