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是现今什么地方 宁古塔现在还有人吗

“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这是清朝皇帝们生气暴走时候的口头禅,也是大臣们噩梦的开始。在古代一提到“流放宁古塔”,令很多人都闻风丧胆,“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那么,古代的宁古塔到底在哪里,为何令人闻风丧胆呢?事实上,这个宁古塔真是一个地狱,但是也有一些流放此地的人还是过得不错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古代宁古塔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古代的宁古塔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清朝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清朝的宁古塔并没有塔,这个地名来源于满语的音译,“宁古”是满语”六“的发音,”塔“是满语”个“的发音。因此,宁古塔的意思就是”六个“。之所以此地被命名为”六个“这是因为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在清军入关后,这六人被称为“六祖”。清朝的皇帝为了纪念“六祖”,就将此地命名为“六个”,音译为“宁古塔”。

之所以说流放宁古塔是这些“流人”的噩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流放4000里,不死也要脱层皮。当时,最热也是最远的流放地就是宁古塔,从北京到宁古塔有4000里路程,这么远的路程即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也是很费劲的。在清朝,这些流放之人只靠双脚,又身带枷锁的流人来说,却是极大的考验。在漫长的路途上,很多人身体不好的人,直接就死在了途中。流放的犯人方拱干曾说:“人们都怕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可见这一路上是多么的艰辛,真是不死也要脱层皮。据《研堂见闻杂记》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想跑都跑不了。你以为到了宁古塔就万事大吉了,你别妄想这是苦难的结束,而是大苦难的开始。宁古塔为祖国的北方,牡丹江有雪乡之称,在一年内夏短冬长,每年的8月份就开始下大雪,一直到来年的5月份,冰天雪地,就是他们的天然牢房,他们想跑都跑不出去,跑不了多远就会迷路,最后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或者是喂了野兽。即使老老实实待在宁古塔在这严寒之地,又有几人能够扛得住呢?很多人都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三是披甲人的奴隶,待遇能够好到哪里?清朝,犯人流放到宁古塔,不是去观光旅游,而是做披甲人的奴隶,那就是妥妥的食物链最底端了,即使虐待犯人也无人来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可想这些犯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当然,万事都例外,在这些流放之人中,其实里边还有人过得不错呀!只要是金子,到那里都会发光的。在这些流放之人中的一些文人才子、医生、商人等一些身有技能的人得到当地官方的特殊待遇,这些人日子过得不错哟!例如:因丁酉科场案被流放的诗人吴兆骞,在宁古塔生活了22年。吴兆骞发挥自己文人的特长,开设私塾,教授学生。后来,他更是成为宁古塔将军巴海将军的幕僚,不仅教授巴海将军的儿子读书,还经常陪宴、陪饮,俨然就成了当地官员的座上宾。

商人杨越被流放到宁古塔后,发挥了自己的商业才能,从摆地摊开始,然而开了一家糕点店。再后来,做起了当地人参、貂皮等土特产生意,最后更是发展对外贸易。正是由于杨越的努力,繁荣了宁古塔的经济,而杨越也不再是一个流人,成了富甲一方的商人。在这些流放宁古塔的人中,还有许多当时名扬四海的行业顶尖人才。比如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方拱乾,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等等。他们这些顶尖的人才在流放到宁古塔后,凭借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成为当地官员的座上宾,小日子美滋滋的,果然有本事的人在哪里都饿不死呀!

清朝的皇帝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既是一种惩罚和劳动改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支边”的效果。当这些流人来到宁古塔,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耕作方式,在他们的建设下,宁古塔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原本残酷的流放制度,就这么以另一种方式,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一抹绚丽的色彩。然而300年过去后,宁古塔只剩一丛荒草,拨开杂草,仔细辨认,才能发现立有一块石碑:“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址”。站在土堆之上,环顾四周,满目荒凉。

(0)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