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豪现在做什么(卖给阿里套现上亿身家后)

2018年4月的一天,一位年轻人在收购协议上,没有任何情绪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成功套现665亿人民币,随后收购方CEO热情地表示,欢迎他们加入大家庭。

这个年轻人就是超级独角兽饿了么的创始人张旭豪,而那个财大气粗的收购方则是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而这个收购案则成了中国互联网行业全现金收购的最大一笔。

如果不说,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饿了么已经卖给阿里巴巴了吧,毕竟当初能和美团匹敌的外卖平台,也就只有它了。

能成为美团的头号竞争对手,饿了么的实力自然不容小觑,为何最后还是逃不掉被收购的命运呢?为何创始人张旭豪用了十年,才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创业公司带到人尽皆知,却又在巅峰时期卖掉它呢?成功套现百亿后,这位年纪轻轻的富豪又去哪里潇洒了呢?

其实,当你真正了解完饿了么的故事,就会知道当时33岁的张旭豪做出这样的决定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对饿了么来说才是最好的归宿。

张旭豪,1985年出生于上海。与其他贫苦人家出身、白手起家的富豪不一样的是,张旭豪出生于一个商业世家,祖父是当年上海滩知名的纽扣大王,父亲也是名商人,做的渔具生意,所以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了不少商业知识,甚至还帮经商的老爸讨过债。

不仅如此,张旭豪还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可以说,家庭的经商氛围和良好的教育,都为他后来的创业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按照他的人生履历,哪怕不创业未来也是一片光明,事实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张旭豪原本是要去香港理工大学继续深造的,但因为研究生在读期间,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搞起了创业,自然也就没再继续读书了。

时间拉回到2008年,此时23岁的张旭豪正在上海交大读研,在忙完学业后,他经常和宿舍的同学一玩起游戏就忘了吃饭,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到了深夜,结果他们把学校附近餐馆的电话打了个遍都没人接,这时候就有人抱怨要是可以从网上点餐就好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旭豪仔细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既然自己希望饿了就能有饭菜送到手上,是不是其他年轻人也有这个需求呢,再说现在网络也发达了,是不是也有很多人足不出户就想吃到香喷喷的饭菜呢?

年轻人最禁不住的就是有想法,一旦有了思路,不管前路怎样都是要去折腾一番的。就这样,张旭豪拉着几个伙伴走上了创业路。

经过合计,几人决定开发一个订餐软件,让大家都可以实现从网上订餐的愿望,正巧此时交大软件学院的叶峰也很看好这个项目,便加入了他们。于是,饿了么的幕后初始团队正式形成。

创业初期,几个人都没什么钱,虽然说张旭豪家庭富裕,但他也没伸手要,反而是自己在折腾,可以说起步资金都是创始人东拼西凑来的,甚至最后把学费都给贴了进去。

不仅如此,为了搞事业,几个人还放弃了光明前途。张旭豪主动放弃去香港理工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康嘉选择了休学,而叶峰则在毕业后主动拒绝了去微软的好机会,选择和大家一起全情投入创业。

就这样,几个年轻人于2009年4月推出了“饿了么”订餐软件,其实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也很简单,不过就是上学期间同学之间的一句口头禅。

由于是个新兴的行业,前面也没有可参考的案例,创业初期的几人可以说既是老板也是员工,很长一段时间几人每个月只能拿着5000的薪水。

但好在几个年轻人从未想过要放弃,否则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

为了尽快熟悉行情和业务,他们先是承包了一家餐饮店的外卖业务,先教会老板如何接单,再骑着电动车披挂上阵当起了“骑手”,团队的领头人张旭豪更是连续几个月每天只睡5个小时,每天风雨无阻地送餐。

一位交大的学生还曾发微博描述过,当年张旭豪骑着车满头大汗在校园送外卖的情景。由此也可以看出,虽然张旭豪家境优越,但真的干起事来,可一点没大少爷的样子。

与此同时,几人为了宣传这个外卖平台,还到处贴小广告,结果被城管逮了个正着,不过这并没有让几人退缩,反而是越挫越勇。

贴小广告不行,几人干脆印了两万张宣传海报,每天早晚不停地去周边或者学校扫楼。

此外,他们还利用上海交大学生的身份,积极拓展线上宣传,在学校论坛上大肆宣传饿了么。

就这样,靠着张旭豪和小伙伴的线上线下宣传以及风雨无阻地给用户送餐,终于把饿了么做成了交大学生群的流行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餐馆入驻,外卖平台早期的供应链也初步形成。

虽然完整的外卖链条搭建起来了,大家对线上下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毕竟还是在外卖发展的早期,很多商家对他们都是观望状态。

为了解决商品的多样化问题,张旭豪又不得不开始一家一家去游说,据说最夸张的一次,他们整个团队跟一户商家死磕了二三十次,直到把对方都谈烦了,人无奈只好答应上线平台。

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坚持不懈,才能看到后来的“独角兽企业”。饿了么就这样在几个人的带领下,规模逐渐大起来,团队也从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后来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

不过就算如此,饿了么的发展也不算快速,直到2011年9月才拿到第一笔投资,随后虽然也获得过几轮投资,但都不算大手笔。所以,饿了么的发展一直都不能说是快速发展,只能说是稳步发展。

不过说实话,饿了么能在那个时候发展起来,除了几个创始人的坚持,还得益于整个市场。2010年前后,不仅互联网高速发展,智能手机更是席卷全球。

这两个都是外卖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们催生饿了么发展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为这时候,其他人也盯上了外卖行业,想要下场分一杯羹。2013年下半年开始,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大众点评纷纷入场,甚至连阿里都推出了淘点点,整个行业瞬间掀起了一场市场抢夺战。

而在整个市场中,最先发展起来的饿了么此时反而变成了体量最小的那个。当时的饿了么员工不足400人,也拿到过几轮融资,估值在1亿美元左右,这怎么看都不能算小呀?

其实说它小,不过是参照物不同,美团外卖、百度外卖、淘点点哪个背后不是有强大的资本支撑?饿了么有什么?

的确,是融过几次资,但归根结底它的创始团队不过是一群没经验、没资本的小年轻,这又怎么能跟那帮经验足、家底厚的互联网大佬比呢。

随着新玩家的涌入,已经发展了6年的饿了么也迎来了创业史上最艰难、最漫长的一次混战,而这场混战中的头号劲敌就是美团。

美团外卖APP的服务种类繁多,功能也比饿了么更齐全,平台给出的政策也比饿了么更优惠,这一度让饿了么陷入了困局。

与此同时,美团的扩张速度也比饿了么更迅猛。仅过了半年的适应期,2014年夏天,美团的团队就扩张到上千人,城市突破100座,而此时已经6岁的饿了么还不到20座城市,还都是一线城市,因为成本和团队的预判失误,很多他们以为没有发展前景的小城市,这时候都被刚刚入场的美团攻下了。

此后,美团更是通过强劲手段,迅速扩张到200座城市,员工5000人,交易额更是突破百亿。

如此迅猛发展的美团,打得饿了么措手不及的同时也招架不住,不过张旭豪可不是那么容易认输的人。

看到美团大肆进军三四线小城,他也紧追其后,加速了三四线城市的布局,范围拓展到全国200个城市。

可以说那个时候不仅整个市场进入了混战状态,饿了么整个团队也进入了混战状态,张旭豪开始给员工贯彻狼性文化,每次与城市经理开会时,都会拍着桌子怒吼:“不要管成本!只要市场份额!”,而专门负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汪渊则在短短时间内胖了十斤,员工也在快速扩展中突破5000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外卖行业2014年的那场混战,一点不亚于当初的百团大战,当然在这场大战后大部分的外卖市场都落到了饿了么和美团手里,也就是说整个市场就剩下他们两家角逐了。

换句话说,整个外卖市场这个时候也就变成了张旭豪和王兴的“对战”了。不过,2014年的混战不过只是两人的开胃菜,两人真正的较量是2015年。

其实,外卖行业之所以能那么快速发展起来,除了时代的需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舍得烧钱,这招也是后来滴滴快速占领市场的招数。

啥意思呢?大家可以想想最开始点外卖的时候,是不是平台除了有不少的优惠政策,还有不少的补贴政策,这些补贴从何而来,不就是平台方在买单吗?

所以,谁给的优惠多,谁给的补贴诱人,谁吸引的用户就更多,这不就是赤裸裸地烧钱吗?

因此,为了吸引新客户、留住老客户,大家也就展开了烧钱竞争。美团不用说,之前的百团大战,它就是最后赢家,并且早已实现盈利,有钱烧,饿了么也发展了好几年,市场估值也是上亿,自然有不少人愿意融资。

到了2015年1月,饿了么又拿到了来自中信产业基金、红杉资本、大众点评等在内的第四笔融资3.5亿美元,然后又继续着烧钱游戏,到了8月饿了么又获得了一笔6.3亿美元的融资,与此同时,饿了么估值突破10亿美元,正式迈进“独角兽”企业行列。

此时,饿了么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它的对手美团账上已经没钱了,这对饿了么来说可是天大的好机会,就连他们的合伙人都是信心满满。

然而,接下来的一件事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同时也改变了整个市场格局。2015年10月,饿了么的盟友大众点评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和他们的死对头美团合并了。

此前大众点评可是饿了么的忠实盟友,后者不仅注资过饿了么,还为饿了么挖过人才,最为重要的一点它还承担着为饿了么引流的工作,可以说过去一年,两者的合作一直很愉快,也很信任。

大概张旭豪也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被自己的盟友背叛吧,毕竟当时的他可是带着饿了么的高管正在外面美滋滋地度假,所以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的消息他们也是被知道的那方。

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后,整个外卖市场的格局也就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原本腾讯持有大众点评20%的股份,而大众点评又投资了饿了么,这就说明饿了么已经是腾讯系了,但这下大众点评倒戈和美团合并了,也就意味着饿了么什么都不靠。

再加上合并后,大众点评也掐断了对饿了么的所有流量入口,转接美团,同时腾讯又对合并后的大众点评和美团发了新一轮投资,这就让美团彻底成了腾讯系。

失去了资本的饿了么,孤立无援,只得被迫倒向阿里。很多人可能会好奇,饿了么怎么说也是一“独角兽”企业,怎么靠不到腾讯,就非得倒向阿里。

其实,国内整个互联网市场虽然有好几个派系,但大方向还是以腾讯系和阿里系为主,很多的互联网企业也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的站队这两派系,或者说或多或少的都和这两个派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饿了么被腾讯系踢出局后,自然也就站队了阿里,同时阿里又向饿了么注资12.5亿美元,这么一来饿了么也就彻底成了阿里系。

此时,虽然两家都背靠大树,但整体来说,饿了么还是落后于美团,因为饿了么是一个单纯的外卖平台,引流单一、服务单一,所以在流量上一直都处于弱势,尤其是大众点评切断流量后,饿了么就更加窘迫了。

而此时的美团早已完成了前期积累,它的业务已经多元化,资源也都倾斜给了外卖业务,所以不管是流量还是服务美团都优于饿了么,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饿了么这一年又“上榜”了3.15名单。

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饿了么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不仅速度落后于美团,引流也越来越困难。

无奈之下,张旭豪开始寄希望于兼并其他公司来扩大市场占有率,于是他向百度外卖抛去了橄榄枝,经过几个回合的谈判,最终饿了么以8亿美元收购了百度外卖。

可惜的是这一招并没有什么用,饿了么的市场份额依旧没有任何扩张,而这时候的美团正高歌猛进,饿了么被打得节节败退,盈利状况也不容乐观。

其实,这时候整个外卖市场的新格局已经形成,美团可以说已经一家独大,而饿了么虽然正发展到巅峰期,但实际上面对美团这个强劲对手它再无反击之力。

时间来到2017年,阿里巴巴收购了饿了么10亿美元的股份,自此张旭豪的股份被稀释到只剩2%,公司话语权也不再他手上。

这时,张旭豪已经明白饿了么不可能再崛起,而最后的结局无非就三种,要么和行业龙头老大美团合并,要么被一家资本雄厚的企业收购,要么就是自己死撑。

显然,第一种他不会选,因为和美团合并后也就意味着以后市场上不会再有饿了么,而且美团的出价也达不够他的满意,第三种苦撑他也不会选,毕竟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而饿了么融资已经变得越来越难,那就只剩下第二种了。

所以,他决定把这个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交给资本雄厚的下家。当然,在权衡利弊后,他最好的选择就是阿里了。

于是,2018年初,张旭豪先是跟合伙人见了个面,告诉了他们自己的想法,并头头是道地给他们分析了当时饿了么的局面和对未来的预测。

最终大家达成一致,同意把这个养了十年的“孩子”交给更适合、更有实力的人去打理。

2018年4月阿里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65亿)的价格全资收购了饿了么,而张旭豪也凭借手中的股份成功套现上亿。

自此,张旭豪养了十年的“孩子”成了阿里众多娃中的一个。

那卖掉饿了么的张旭豪,是不是就带着上亿身家去潇洒了呢?并没有。虽然饿了么已经不属于他了,但毕竟是自己养大的“孩子”,怎么舍得离开呢?

于是,张旭豪转身投到阿里旗下,出任饿了么的董事长,并兼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的新零售战略特别助理。

其实,张旭豪把饿了么卖给阿里也并没有拯救它的败局,因为对手美团实在太过强大,所以哪怕背靠阿里这颗大树,饿了么也并没有翻身,甚至还不断失去市场占有率,从2018年开始就逐渐下滑,而美团则逐年上升。

不过,这倒并不影响张旭豪的身家。2019年10月28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9胡润80后白手起家富豪榜》上,张旭豪以55亿元排在第19名;2021年5月,张旭豪以90亿元财富位列《2021新财富500富人榜》第490名。

如今的饿了么虽然和美团的差距越来越大,但起码它还“活着”,而当初和它们在混战中厮杀的那些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以,在饿了么巅峰时,把它卖给阿里,自己带着上亿身家去给阿里打工,这大概是张旭豪创业以来做得最对的决定了。毕竟如果当初他坚持不卖,也许不仅自己不能位列富豪榜,还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饿了么的结局不过是中国整个互联网的大缩影,只要搅进了互联网这摊水都离不开资本,最后都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做出选择,再走向不同的命运。

所以,与其说饿了么是被美团干掉,不如说它是被资本裹挟了,本来是一个独角兽企业,最终还是因为资本被迫选择站队。

当然如果当初扭转市场格局的故事换个版本,比如收购大众点评的不是美团,而是饿了么,那这个故事的结局会不会又不一样了呢?

(0)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