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吉亚战后现状(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

2008年8月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为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爆发了一场局部战争,史称“俄格战争”。

格鲁吉亚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不足七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三百多万的弹丸小国,竟主动出击,与俄军发生激战。这场没有悬念的战争在持续了十天以后,便以格鲁吉亚失去百分之十八的领土而告终。

对于不曾了解两国历史交际的朋友们,必然会对这场战争充满疑惑:在军事实力差距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格鲁吉亚为何要选择动用武力?

真的是俄罗斯欺人太甚吗?格鲁吉亚又是以怎样的“姿势”迅速输掉这场战争的?

欢迎来到猫爷的渔场,本期我们将带大家一起去了解这场距今只有十余年的“局部热战”——俄格战争。

就在俄罗斯跟格鲁吉亚打的如火如荼的同时,中国北京正举办着一场每四年才有一届的世界“盛典”——奥林匹克运动会。

一边是歌舞升平,举国欢腾;一边是战火连天,血肉横飞。俄、格两国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

虽然两国的战火是在八月燃起的,但摩擦和矛盾其实是早已有之。

南奥塞梯本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格鲁吉亚曾是苏联的一部分)。从1989年起,南奥塞梯就要求与俄罗斯境内的北奥塞梯合并。

苏联解体后,南奥塞梯一直嚷嚷着要独立,不服从格中央政府管制。

1992年6月,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北奥塞梯四方最高领导人就和平解决南奥塞梯武装冲突问题达成了有关实现停火、成立维持和平部队和监督委员会的协议。

2006年11月,南奥塞梯再次就独立问题进行全民公决,绝大多数公民支持南奥塞梯独立。

但这一结果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南与格中央政府仍时有交火。

阿布哈兹本和南奥塞梯一样是苏联的加盟国之一,后来根据苏联调令,成了格鲁吉亚的下属自治共和国。

苏联解体后,阿布哈兹谋求独立,并于1992年7月自行宣布脱离格鲁吉亚。

这一举动引发了中央政府与阿布哈兹地方政府之间的暴力冲突,大批格鲁吉亚人因战乱被迫离开阿布哈兹。

在联合国和俄罗斯的调停下,格鲁吉亚中央政府与阿布哈兹于1994年5月实现停火。俄军随后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阿布哈兹。

萨卡什维利

2004年1月,格鲁吉亚总统总统萨卡什维利提出一项和平协议,给予阿布哈兹“高度自治”,但阿布哈兹仍然坚持要独立。

注意,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已经参与到了格鲁吉亚的“内政”当中,因为此时格、阿双方只是暂时停火,阿布哈兹还未实现独立。

2008年2月科索沃宣布独立后,俄罗斯为了回击美国开始调整对这两个地区(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政策。

俄罗斯国家杜马于3月21日通过一项声明,建议普京政府考虑独立问题,随后普京责令向两地的俄公民提供物资援助,并在当地建立全方位保护俄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机制。

格鲁吉亚为了反对俄罗斯的这种行为,加强了自己与美国的联系,同时增大了对军队建设投入的力度,甚至与美国开展联合军事演习。

2008年4到5月,由于格鲁吉亚无人驾驶侦察机接二连三被阿方击落,政府开始向阿布哈兹的临近地区大量增兵,而俄罗斯也开始做着同样的事,声称要严厉回击格鲁吉亚可能发动的侵略。双方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

8月7日晚至8日清晨,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擦枪走火,毗邻的俄北高加索司令部迅速反应,派遣俄军装甲部队和空降部队第76师占领南奥塞梯自治州首府茨欣瓦利。

8日当天,俄第58集团军部分部队开进南奥塞梯,进一步增强驻扎在冲突地区的军力量。俄格冲突正式爆发。

9日,阿布哈兹武装力量在阿格冲突区科多里峡谷向格军发动进攻。

10日,黑海舰队配合俄陆军在阿布哈兹的行动。俄占领军事重镇哥里,直逼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

8月10日,格鲁吉亚要求停战。

1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结束军事行动(8日到12日仅5天时间);格总统萨卡什维利宣布退出独联体,并呼吁乌克兰和独联体其他国家仿效。

8月13日,梅德韦杰夫同法国总统萨科齐达成包括撤军在内的解决南奥塞梯冲突六项原则协议,冲突各方随后接受并签署了协议。就在当天,乌克兰总统尤先科签署总统令,限制驻扎在克里米亚半岛塞瓦斯托波尔的俄罗斯海军黑海舰队的行动。

8月18日,俄罗斯开始从南奥塞梯冲突地区撤军。

8月26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并致函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9月2日,格鲁吉亚正式宣布同俄罗斯断交。

9月9日,俄罗斯与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分别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9月24日,俄批准与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就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俄罗斯迅速击败了格鲁吉亚军队,促成了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独立,格鲁吉亚也失去了自己的领土。

据后来俄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俄军共有74人死亡,171人负伤,19人失踪,4架战机被击落。格鲁吉亚国防部长在8月17日宣布,格军死亡人数为133人。

在俄格实力极为悬殊,以及美国与北约都没有直接参战的情况下,俄罗斯的军事损失实际是高出预期的,反倒是暴露了俄军的一些不足。

毕竟,格鲁吉亚的现役军人不过两万多人,坦克百余辆,飞机不超过十架。就这点家底,格鲁吉亚却在战争中兵分三路、主动出击,动用了T-72坦克、苏-25强击机、BM-21火箭炮等“重武器”,轰炸南奥塞梯。

凭借着“事发突然”才让进攻在起初“出乎意料”的顺利。因此,这场战斗对于俄罗斯来说,赢了也不漏脸,输了就自觉退出“五常”吧。

俄格战争的本质是什么

地区冲突必然涉及地缘政治,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阿、南、格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还是要把视线回归“地图”。

阿布哈兹地处格鲁吉亚西北角,北邻俄本土,西濒黑海,海岸资源丰富。如果说格鲁吉亚是打开高加索的钥匙,那么阿布哈兹就是打开格鲁吉亚的钥匙。

对于俄来说,控制阿就等于使自己增加了黑海海岸线,能够为黑海舰队的活动提供极大的便利。

控制阿布哈兹还有利于清剿车臣武装分子、打击毒品犯罪和军火走私。

因此,俄对阿布哈兹不可能坐视不管。而南奥塞梯虽然不是滨海地区,却处于俄格北方交界处的关键位置,与俄境内的北奥塞梯隔界相望,在格鲁吉亚国内的影响颇为特殊。

南奥塞梯就像一个楔子,牢牢嵌在俄格两国之间。因此,作为钳制格鲁吉亚的杠杆,俄必然会紧抓不放;

格鲁吉亚位于连接欧亚大陆的外高加索中西部,是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欧亚交通走廊必经之地、连接里海石油与西方市场的中间地带,也是连接里海和黑海最近陆路的必经之地,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而这一地缘特点使格成为俄、美、欧勾心斗角的必然焦点。

就俄而言,格鲁吉亚是其战略缓冲地带,甚至是滨海大门,由不得任何外部势力染指。

所以,尽管格鲁吉亚早已独立,但俄仍将其视为自己的传统领地,与格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保持密切关系,并在协调格鲁吉亚解决阿、南等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格鲁吉亚在独立后相当长时期内,同样将格俄关系放在首位,强调格俄友好符合两国的战略利益。

但随着车、阿、南问题的尖锐化,加上国际时局的变奏、格外交政策的转向、美国等势力的介人等因素,俄格两国关系开始出现“波动”,各种矛盾逐渐暴露,甚至发生暴力事件和武装冲突。

不过,有关问题基本都还在俄的掌控范围之内,尤其是格的“轻俄重美”倾向和“加盟入约(指北约)”行为一直为俄严密关注。

毕竟,俄的底线是阻止格鲁吉亚、乌克兰等“近身国家”加人北约,防止引发独联体内难以挽回的连锁反应。

格鲁吉亚对于美国同样是极为特殊的存在:格是里海石油外运绕开俄的必经通道,是美在独联体内“反俄先锋”的培养对象。

为实施“挤压俄国、限制俄国”的既定战略,美不遗余力地在欧亚各地尤其是原华约地区培植亲美势力,使其充当遏制俄的马前卒。

而欧美情节强烈而又身居战略要地的格成为其理想选择。美国于是大力支持格实行西方式民主政治与经济改革,全面推进与格在军事、经贸、资源、反恐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拉拢格加人北约。

而格鲁吉亚则认为,加强格美政治、军事合作有利于平衡甚至制约俄的影响,加强格美经贸合作可以缓和国内经济问题。于是两国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格在美国的支持下,实行明显的“反俄”政策,在独联体内与俄大唱反调,引起了俄极度反感。而俄必然要对身边这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小兄弟采取果断措施,全力阻止其“西靠入约”进程,力保俄多年经营的独联体江山不改。

正是因为阿、南、格具有非同一般的地理位置和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俄才付出巨大精力高度关注这一地区的风吹草动,任何想要改变现状的言行都将引起俄的高度警觉,甚至过敏性反应。

所以毫无疑问,俄格冲突的实质绝非是一件偶然、孤立的突发事件,它是俄、美、格等有关国家在该地区长期角力的必然结果。

格鲁吉亚中央政府对其下级政府的“收复”引起的俄格两国对南控制权的争夺只是俄格冲突的表象。

而冲突的深层含义则是美国出于控制里海油气管道、巩固“石油美元本位制”、挤压俄战略空间、离间欧俄关系、试探俄战略决心等各种综合原因而怂恿的又一场“代理人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格鲁吉亚充当了美国的反俄急先锋,而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则充当了俄国制衡格鲁吉亚的排头兵。

南奥塞梯能否“脱格入俄”和格鲁吉亚能否“脱俄入欧”,都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受制于俄美关系。

诚然,在全球化不断推进和非传统威胁日益增多的今天,俄美之间的合作大于冲突,加之俄美双方超级大国的威势,俄美会将各种争斗置于可控的范围,对其代理人之间的冲突也会施加相应的影响,尽可能做到互试底线,适可而止。

正如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者伟大的导师马克思说的那样:“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同理国家与个人的发展也一样——如果你不能增加你的利益,至少要学会守住它。

(0)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